helloliven 发表于 2025-4-3 11:49

大良:家风“微能量”,激发北区治理“大动能”

什么是好家风?
有的家庭相濡以沫,用日复一日的关心,实现爱的双向奔赴;
有的家庭虽然困难,但依然笑对生活,用微薄之力善待有需要的人;
有的家庭不计回报,慷慨解囊,用一颗热忱的心为社区送出温暖......
真正的家风传承,是屋檐下言传身教的春风化雨,更是走出家门后的善意绵延。这样的家庭如星火,既照亮自家窗棂,更点燃万家灯火。
近年来,北区社区以家风为切入点,用活“家文化”,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的“黏合度”,激发“居民自治”最大潜能,真正将社区打造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

游惠卿家庭
她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几十年来她勤俭持家、尊老爱幼、任劳任怨。对游惠卿来说,琐碎繁杂的家务几乎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但照顾大伯已成为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伯早年妻子去世,无儿无女,20多年前,大伯患上直肠癌,住院期间,游惠卿每天风雨无阻到医院照顾大伯,为他送饭送汤。
平日在家里,游惠卿也如母亲般照料大伯的饮食起居。在游惠卿的悉心照料下,如今98岁的大伯,身体依然硬朗能自理。游惠卿说,“只要有我一天,就照顾他一天!”在日常生活中,游惠卿也是个很有家庭仪式感的人,她约定每周五是家庭聚会日,主动召集家里的兄弟姐妹一起聚餐,增强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结,营造了互敬互爱、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

韦秀梅家庭
她身患癌症,却以爱心回馈生命之痛。58岁的韦秀梅是一位单亲母亲,儿子在读初二,两母子的生活仅靠单薄的退休金维持。2016年,韦秀梅检查出患有乳腺癌,令她一度失去面对人生的勇气。手术过后,在社区的持续关注和帮助下,她逐渐变得乐观、开朗起来,觉得生命有了新的意义,她决心要将曾经获得的温暖回馈社会。
2017年,她开始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每周2次,与“30分钟陪伴”的社工一起探访北区低保户、困难家庭,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需求,并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提升自己志愿服务的能力与水平。韦秀梅和她的志愿服务团队如春日暖阳,一次次为困难群体送去了温暖和爱心。她说,“在最艰难的时候得到了社区的帮助和关心,所以也希望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薛兰欢家庭
在北区,有一支活跃在居民文化生活中的广场舞舞蹈队。这支舞蹈队的队长正是72岁的退休居民薛兰欢。薛兰欢参加工作时就喜欢跳舞,舞蹈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快乐,于是她也想将这份“礼物”分享给更多人。退休后她经常爱心义教有兴趣的街坊邻里跳舞,并在2010年成立了舞蹈队。
尽管舞蹈队的成员年龄、职业、经历各异,很多人没有舞蹈基础,薛兰欢都很有耐心,不厌其烦地亲身示范,“学得慢的我就慢慢教,三遍不行就教五遍,她们认真学,早晚都能学会。”薛兰欢总是乐此不倦地忙着这份公益“事业”,如今这支队伍已从原来的10几人发展到如今60多人,从陌生到熟悉,从交流到交心,在舞蹈队的日子里,她们每个人都毫无保留地释放热情,毫不吝啬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戴瑞英家庭
戴瑞英退休后,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开启了另一种忙碌而充实的生活模式。如今71岁的她,时常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2023年底,她牵头重组北区太极队,并邀请专业老师授课。如今热热闹闹的太极队,不仅激发了居民强身健体的热情,更用太极拳文化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促进了邻里感情。
此外,她时刻关注着社区的每一处细节,每次走在路上,只要发现杂物占道、下水道被堵、路灯损坏等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拍照并向社区反馈,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这些别人眼中的“闲事”,却是戴瑞英为社区排忧解难、带来实质帮助的“大事”。“社区就是我们的家,能为大家做点实事,让社区越来越好,我非常开心。”

冯兰芳家庭
婆媳关系,是人生中一段独特的旅程。冯兰芳22岁结婚后,与丈夫恩爱有加,相互扶持,就像她说的,生活中跟丈夫唯一的争吵就是“抢着做家务”;对待公婆她关怀备至,真情相待,公婆也将其当作自己女儿一般疼爱,婆媳间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冯兰芳不仅以身作则,还将这种良好的家风教育给自己的女儿。
冯兰芳的女儿深受母亲影响,对自己的家公家婆同样体贴入微,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女婿也在这种和谐氛围中耳濡目染,对冯兰芳夫妻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家庭关系融洽,彼此尊重与关爱。在这个大家庭中,孝敬父母、以善为乐的传统成为了共同的信念和实践,大家共同传承着代代相传的家风美德。

苏小颖家庭
她是循循善诱的老师,是贴心守护的“心理疗愈师”。苏小颖原来是西山小学老师,1997年离开学校后开始从事青少年教育,致力于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在她的教案里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不同类别的种子。她时常带领团队与社区联动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用一场美好遇见、一次爱的行走、一场有温度的教育,教会孩子以向善、亲和、欣赏的目光看待人、事、物。
尽管“战场”不一样,但她初心不改,始终在做教育的传播者。她希望这份教育的力量能够影响并温暖更多的人,“有厌学、社恐、情绪不稳等叛逆的孩子在这里都能得到疗愈,从而帮助每个家庭共育滋养孩子成长的土壤。”

叶杭菊家庭
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党员,叶杭菊2019年退休后坚持发挥“余热”,尤其在疫情期间,她主动到疫情防控卡点协助核酸检测,参与秩序维护、人员统计等各项工作。在她的带动下,丈夫、朋友也都纷纷加入了队伍。从2021年开始,她负责收缴北区各党支部的党员党费,尽管工作繁琐,但是四年来她总做到准时准点收集上交,并且做得无误差。
只要时间允许,叶杭菊经常会出现在社区开展的各项志愿服务和各种公益活动中。丈夫也十分支持她,“只要我愿意做的事,他一辈子都会支持我。”叶杭菊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身边人,也吸引着更多人加入这一集体,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初心本色和奉献担当。

王梅家庭
在小区居民心中,王梅既是热心肠的好邻居,又是事事都参与的楼栋“大管家”。爱心献血、楼道清洁、入户排查、治安巡逻……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她的身影。王梅是学校后勤的一名职工,工作休息之余除了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务,近3,4年来,她每年主动参与社区党群议事会,为小区献言献策。
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居住环境的优化;从公共服务的提升,到社区文化的塑造,为解决每一个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建言献策。目前已经推动社区充电桩安装、车位分配等问题,解决了居民一桩桩“心事”,“不要事事等别人安排,自己的家就要自己去维护去建设。”


顺德城市网

helloliven 发表于 2025-4-3 11:50

以家风为切入点,以小家带动大家,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向日葵Kay 发表于 2025-4-3 17:13

以家风为切入点,用活“家文化”,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的“黏合度”,激发“居民自治”最大潜能,真正将社区打造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

小嗯41 发表于 2025-4-3 17:47

什么好家风 我第一时间霖到的是纸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良:家风“微能量”,激发北区治理“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