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均安乐园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乐园
x
本帖最后由 helloliven 于 2024-12-18 11:10 编辑
在大良升平社区的街巷里,沿着头顶上橙白相间的花灯一直走,你就能找到潘智江。他是顺德如今仅存的几名熟练掌握鱼灯制作技艺的师傅之一,也是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手上,几支竹篾、一捆扎绳,可以变成一只鱼灯的骨架,再蒙上一层彩纱,一只栩栩如生的鱼灯就完成了。
前不久,记录大良鱼灯在升平如何传承的微视频《鱼乐升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评选为“优秀案例”。在所有“优秀案例”中,这是唯一一个来自广东的、来自基层的。
“我从小就开始看着爸爸做鱼灯。八月十五中秋节,爸爸跟我说,这个鱼灯给你拿出去玩一下,街上的路人没有见过这种鱼灯,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所以我特别高兴。”潘师傅一边扎鱼灯,一边追忆起幸福的儿时往事。正是在父亲潘培森的影响下,潘智江选择成为了一名鱼灯手艺人,致力于将大良鱼灯发扬光大。
在潘智江的工作室里,我们看见了一名传统手艺人的专注与传承。在这里,神态各异的鱼灯摆满了每个角落,有的鱼灯头尾相衔、好像在水中嬉戏遨游;有的鱼灯好像正在你追我赶,红白相间的长尾在空中摇曳……潘智江介绍,这里不仅是自己的工作室,还是鱼灯制作教学的教室。今年6月,14名来自佛山各地的学员集聚于此,专程来学习鱼灯的制作。
顺德自古以来就是丰饶的鱼米之乡,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模式闻名于世。水乡文化奠定了鱼在顺德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造就了大良鱼灯文化。“大良人很多都是养鱼的,特别多人喜欢鱼灯,家家户户门口都有挂两盏鱼灯的。象征年年有余等等这些吉祥的意思。”潘智江说。
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大良鱼灯这一曾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并称为“广府三大盛会”的岭南地区民俗活动,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019年,大良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佛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对于这一拥有深厚内涵、悠久历史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活化利用好?这成为了摆在治理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1959年、1978年和1982年,分别举办过三次大良鱼灯会,当下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期待。在复兴传统民族活动的同时,我们希望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我们大良鱼灯文化,可以包容更多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去共同参与,在他们对大良鱼灯感兴趣的前提之下,我们以更开放的态度面向和包容他们。”
升平社区党委书记李志业介绍,2021年以来,升平社区通过协助非遗传承人、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创、举办大良鱼灯会等方式,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创新。
今年9月中旬,第四届升平大良鱼灯会在升平社区康帅府举行,超200人的鱼灯民俗巡游队穿街过巷、好不吸睛。不仅是在演艺活动中大放光彩,大良鱼灯也开始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所喜爱,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榫野私厨,距离潘师傅工作室不远处的一家顺德菜馆,古色古香的老宅庭院上空,两只硕大的鱼灯环绕着起舞,让往来顾客纷纷停下脚步拍摄,成功成为了这家饭店具有辨识度的特色之一。
在点评网站上,不少人表示是专程为了同时品尝顺德美食、体验鱼灯文化而前来打卡。潘师傅表示,这家饭店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忠实用户,鱼灯挂旧了还会重新定做。
走在大良升平社区的街巷里,触碰着一栋栋历史建筑的白墙灰瓦,你能清晰感受到时光的长河从你指缝间流过;而随处可见的鱼灯元素、悬挂于头顶的各色花灯鱼灯,又在提示着你,历史文化是何等深入人心,以大良鱼灯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已经成为承载宝贵个人记忆和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活了,火了!大良鱼灯“舞”上联合国,名至实归。
佛山+
|
|